移动互联时代公立医院改革下的医疗模式
2015-09-23
扁平化的卫生服务,将实现医疗卫生工作人员的劳动价值的直接体现,同时会瓦解现在公立医院独立经营承担运行成本的格局。
公立医院改革是当下医改的主要领域。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移动互联互通逐渐成为社会各类服务业形态主流的时代背景下,公立医院的生存发展将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当然,更可以称之为机遇。
从移动互联时代服务供求习惯行为讲起
随着移动互联网在老百姓信息终端的应用呈现,手机、pad、智能电视已经从单纯的通讯工具变为了信息接受和生产数据的终端。同时以个人为起点形成的大数据汇成数据挖掘可分析的资源,而以多功能可穿戴式设备为代表的健康数据监测设备又可以直接将病患与医疗服务机构进行链接,并通过医学评价系统将病患进行自动的疾病分级、分类和导诊预约,将病人引导至最质优的医疗服务机构乃至直接找到相对应的医生和护士。
而传感设备又可以根据医护人员的具体操作,将高危症状病人发病抢救时间缩短至钻石时段内,可穿戴设备也将会不仅是传感功能还将拥有紧急心肺复苏以及其它医学救治功能。那么整个医疗服务将“扁平化”。
移动互联时代与传统医疗服务的“和谐”与“冲突”
移动互联时代服务供求习惯行为,本质上是数字化了的信息在手机pad、智能电视等移动终端设备上进行呈现、约定、执行督导,将传统医疗服务的咨询->导诊->挂号->问诊->检查->手术->康复->复诊这些所有的步奏在移动信息端进行呈现。患者或使用者因为服务获取的主动性和医疗服务提供方的责任性,天然的成为合作的默契双方。
那么,只要做到信息透明,步奏双方可知,那么就可以减少单方面信息缺失带来的矛盾,这就是“和谐”的概念,也是目前移动医疗力求解决的问题。而传统模式带来的服务惯性,不要求医院和医生给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只要求接诊救治的准确度和治愈率。而传统的医疗服务模式不可能将自身所有的疾病治疗环节和治疗信息透明给予患者及其家属,这样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医患矛盾和“冲突”就会不断发生。
移动互联时代的公立医院改革战略构想
这种给予信息交流互联互通的扁平化的服务,必然将公立医院的实体运行成本降到最低。但是公立医院的内部管理仍然发挥作用,这个作用体现在医疗卫生服务提供平台的规则制定上,比如,在医院内部的HIS系统和LIS系统的授权运行与医生工作站(移动、非移动)建立直接联系,庞大的医疗信息库配合智能分析系统,将极大的提升每个年轻医生的服务能力,从而促进优势医疗资源的真正下沉。
这个体系的实现将不仅仅惠及户籍居民。同时,因无线互联的技术,使得病患与医生服务之间实现无缝连接,并通过医院和医保系统实现医疗卫生费用的支付与结算。
在这个意义上,公立医院将变成一个更加开放的信息平台和硬件平台,只要与医院签约的医护工作者就可以在医院实现对病人的诊治、病理化验、手术预约、康复指导,当然这样会直接打破医联体所设定的大型医院门诊前置的现有格局,但是医联体的建立初衷目的也是为了提升一级二级医院的医疗服务能力和病床的有效使用,其目标并不冲突,医联体只是一个阶段性产物。通过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与大型公立医院的信息互联互通,医生将真正实现多点执业,有效盘活现有卫生人力资源。同时将各医院的硬件平台的潜在资源发挥到最佳。
最终呈现在居民面前的将是简单的手指操作,就可以完成包括从发现病痛开始到疾病分类、有效导诊、预约、诊治等后续医疗卫生服务的一条龙流程化实现。在健康档案和病案的数据在病人、医护人员、医疗服务机构的交互过程中,医疗行政部门能够获得居民健康大数据(包括疾病数据)和医疗卫生服务软件、硬件的信度和效度数据,并实现有效干预,实现区域医疗资源的有效配置。使纳税人的钱得到充分利用。
从此,扁平化的卫生服务,将实现医疗卫生工作人员的劳动价值的直接体现,同时会瓦解现在公立医院独立经营承担运行成本的格局,医院的管理将更多的偏重与硬件设施的维护和新医疗技术的应用推广。这样兼顾公平和效率的公立医院改革必将走向新一个阶段。
标题:移动互联时代公立医院改革下的医疗模式
简介:扁平化的卫生服务,将实现医疗卫生工作人员的劳动价值的直接体现,同时会瓦解现在公立医院独立经营承担运行成本的格局。公立医院改革是当下医改的主要领域。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移动互联互通逐渐成为社会